年年花似錦,歲歲各不同。今年的省茶博會及全省茶葉產業化龍頭企業座談會,5月23-26日在合肥如期舉辦,筆者參加了本次茶會,覺得與往年比,變化不小,新的、值得關注的資訊也更多,F總結梳理如下,與領導、同仁分享。
一、2012年全國茶葉產銷概況
1. 生產
整體呈現出產銷兩旺的景象,全行業規模突破1400億。
2012年,我國干毛茶總產量178.98萬噸,同比增加16.66萬噸,增10.3%。全國茶園面積持續擴大,達到227.8萬公頃,同比增加16. 7萬公頃,增7.9%。2012年我國綠茶生產達到124.78萬噸,仍為我國主要茶類,占我國茶葉生產比重接近七成;紅茶達到13.24萬噸,同比增加1.87萬噸,增16.45%;黑茶達到7.98萬噸,同比增加1.63萬噸,增25.67%;烏龍茶達到21.79萬噸,同比增加1.82萬噸,增9.24%;白茶1.02萬噸,同比減少0.41萬噸,減28.7%;黃茶179噸,同比減少212噸,減54.2%。除比重較小的白茶和黃茶外,六大茶類普遍增產,其中:綠茶和烏龍茶增幅下降,與我國茶葉總產量漲勢差距明顯,紅茶和黑茶增幅較大。
干毛茶總產值953.6億元,同比增長166.7億元,增幅達21.2%。各地普遍增收,增收幅度大多在15-30%之間,茶葉產值增長超過10億元的產茶省有9個,其中貴州省和河南省增量最大,分別為18.3億元、18.1億元。
2. 內銷
2012年,在內銷市場上,黑茶成為六大茶類中最大的亮點,繼普洱茶重拾升勢之后,湖南黑茶憑借自身保健功效和強勢宣傳成為新的熱銷產品,在其引領下,梧州六堡茶、雅安藏茶等黑茶產品也不斷擴大自身認知度、順勢發展。紅茶市場比重持續擴張,市場的主力軍依然是正山小種、祁門紅茶、云南滇紅、坦洋工夫等辨識度高的傳統紅茶產品。烏龍茶在繼續保持增長的基礎上,產品結構均衡發展,鐵觀音和武夷巖茶市場向規范成熟的方向發展。黃茶市場進一步萎縮,而市場當家品種——綠茶依然以70%的市場份額保持平穩增長勢態。
3.出口 在出口方面,根據海關數據,2012年我國茶葉出口31.35萬噸,位居世界第二,同比下降2.82%,金額10.42億美元,同比上升11.11%,出口金額再創歷史新高,出口均價雖有提升但仍偏低。
二、產業基本走勢
1、茶葉供大于求將成為常態。 2008年,全國茶園2619萬畝,2012年3417萬畝,四年新增茶園798萬畝,相當于每年增加一個安徽省的茶園(2012年安徽茶園208萬畝)。2012年,我國干毛茶總產量178.98萬噸,出口31.35萬噸,余下147.63萬噸靠內銷,全國人均已超過1公斤。隨著新茶園投產,產能將會大幅上升,茶葉過剩會日趨嚴重。
2、“國八條”助推理性消費。 2012年底, “國八條”出臺,明文規定嚴禁用公款請客送禮,高檔名優茶的銷售受到較為嚴重的影響,理性消費將成為主流。及時調整生產及銷售思路,通過工藝創新提升產品品質,適當增加中低檔茶的生產,力行節儉包裝,讓茶葉產品更加符合市場需求,讓茶葉消費更加親民,是當前茶企的正確選擇。如茶葉包裝,上海市出臺文件,規定包裝層數不得超過3層,空隙不多于30%,包裝成本與產品總價比,不得超過20%。
3、勞動力成本優勢不復存在。
4、茶園標準化、加工連續化、生產清潔化進程加快。
5、傳統商業模式向現代商業模式快速轉型。電子商務異軍突起,各大茶企不約而同盯上電子“蛋糕”。去年,“藝福堂”茶葉網絡銷售成交已逼近兩億元。
三、安徽茶產業
1、差距 與全國比,安徽茶葉的差距主要體現是“六小”:即面積增長幅度。ㄒ呀浲司尤珖诎耍、產量增長幅度;單位面積產量;產業效益;品牌;政府投入小。
2、著力點 今后一個時期,省委省政府及其相關部門,對安徽茶產業將重點從以下八個方面著力:推動茶園標準化建設;推動龍頭企業建設(省農委領導透露,從今年起,現代農業(茶葉)項目資金將重點支持龍頭企業);推動聯合與合作;推動品牌建設;推動茶葉精深加工與新品研發;推動營銷體系建設;推動茶農組織化進程;推動茶文化發展。
四、其他
茶博會一直被茶企視為“T臺秀場”,今年我省茶博會參加企業數量、宣傳方式,與過去比似乎并無差異,但某些“細節”變化還是引起了業界人士關注:如許多茶企在產品和文化展示、展銷同時,“悄悄”強化了招商內容;外省大茶企,如大益普洱、安化黑茶等也前來高調“助陣”,給我省茶葉上空平添了幾分“山雨欲來”的意味。安徽茶葉市場新一輪大PK,將呼之欲出!
2013年5月28日