喜憂參半話華茶
——與“老崔茶館”的對話
崔:去年讀您的《七萬家茶場與一家立頓的再思考》、《中國茶業的亮點在“內銷”》 等文章,觸發了我對茶文化和茶經濟的思考。最近您在茶業方面又有哪些新的研究呢?
詹:前些時買了一冊《中國茶業統計資料·2010》,瀏覽之余,對部分統計數字進行了一些分析和解讀,頗受啟迪。
崔:那就先說說您的解讀吧。
詹:世界茶葉產量2000年296.36萬噸,2008年388.53萬噸,凈增92.17萬噸,年均凈增11.52萬噸。中國茶葉產量2000年68.33萬噸,2009年135.86萬噸,凈增67.53萬噸,年均凈增7.50萬噸,產量增幅約為世界的2/3。在此期間中國茶葉出口年均凈增約0.59萬噸,僅占增量的8%左右。所以說亮點在“內銷”,預計未來中國茶葉貿易的勢態仍是如此。
崔:根據我的了解,這些年愛喝茶的人越來越多,我的茶友中,都是會喝茶,愛喝好茶的人!皟蠕N” 市場這些年是愈來愈“亮” 了。
詹:“內銷”市場是這樣,可我對中國茶葉經濟卻是喜憂參半!
崔:請您說說“喜”什么?“憂”什么?
詹:喜的是我國茶葉生產發展速度很快。近10年來中國茶園面積以年均6.2%的速度遞增;中國茶葉產量以年均9.99%的速度遞增。憂的是國內茶葉市場交易成本偏高,茶葉產區和銷區差價偏大。
崔:可這些年茶葉市場,尤其是大中城市的茶葉市場發育很好,許多城市都有幾個較集中的茶葉市場,茶葉零售網點亦呈增加勢態。
詹:可某些地區茶葉生產的比較效益呈下降勢態也是事實。這其中有茶葉生產力向中部、西部貧困地區轉移的因素,但交易成本偏高,影響茶葉消費和生產增長也是一個重要原因。
崔:您認為導致“產區銷區差價偏大,交易成本偏高”的根本原因是什么?
詹:從宏觀看,決定因素是目前的中國經濟環境。國內市場交易成本偏高是個普遍現象,不僅是茶葉。應該說茶葉市場的狀況還是比較好的。中國在過去30年里,有一個很奇怪的現象:有時國際貿易比國內貿易交易成本還要低。
崔:就茶葉內銷市場的交易成本問題,你能作一些具體的分析嗎?
詹:目前國內茶葉市場,從商品的形態劃分,有茶鮮葉市場、茶濕坯(毛火茶)市場、毛茶市場、商品茶市場、出口茶原料市場、國內出口茶市場、國際茶葉貿易市場。從空間劃分,有產區市場、銷區市場、邊銷市場、進出口市場。還有批發和零售市場等。從隨行就市,自由交易的角度看,茶葉市場的整體狀況還是比較好的,價格機理(看不見的手)發揮了良好的作用。只有銷區市場和進出口市場還不盡人意。
崔:不盡人意是不是“逆市場化”的經濟力量作梗?
詹:是的。具體的說,是既得利益者企圖壟斷市場。
崔:如何打破這種局部壟斷的局面呢?有什么好的辦法嗎?
詹:最好的辦法是推進茶葉的市場化經營,鼓勵自由交易。首先,政府不要充當既得利益者的保護傘,對正常的市場交易行為,無為而治。其次,要保護茶葉商販的正當利益,讓民間力量推動市場化進程。第三,發揮茶葉行業非盈利機構的作用,逐步建立國內外一體化茶葉市場網絡。市場化是一個過程,需要時間。我對此持樂觀態度。
崔:您是30多年來中國茶業經濟市場化改革的見證者、參與者、推動者,能不能談談微觀層面的見識。
詹:退休前,我在茶葉生產季節多與茶區的茶農打交道,退休后,我擔任天方公司顧問,接觸的茶商與日俱增。對茶葉市場這些年的變化發展,當然有所見,亦有所識。
崔:去年四月到石臺縣城,市場上賣的多是半干半濕的毛火茶,我們也買了一點,烘干后才發現不合算。
詹:毛火茶市場交易,多是“專家” 對“專家” ,“非專家” 采購,吃虧是常有的。茶農白天采茶,晚上制成毛火茶,立刻入市拋售。商販收購后,立即委托作坊焙干,裝箱外運。這樣“接力式” 操作,簡化了個體農戶焙茶作業,集中批量焙干,工效高,產品質量也有保證。歷史上祁紅茶區茶農多出售“濕坯”,由茶號烘焙,紅毛茶質量穏定。市場經濟下,農戶分散采制,毛火茶市場又回來了,是一種理性的選擇。
崔:茶鮮葉也成了商品,在產區市場流通,這其中的利弊你怎么看?
詹:十多年前,就有了鮮葉的地產地銷,且多為制茶廠收購。不知何時鮮葉商販應運而生,我當時是反對鮮葉長途販運的,主要是擔心質量變壞。近些年鮮葉販運的距離越來越遠,尤其是高檔鮮葉,地區差價大,可實現商販與茶農“雙嬴” 。既得利益者和政府反對,也抗拒不了市場的力量。鮮葉在流通中增值,商販功不可沒。至于質量問題,更無須吾等杞人憂天,要相信自主經營的市場主體。
崔:前面您說到出口茶原料市場、國內出口茶市場,對此我缺乏了解,能說說嗎?
詹:下表是我根據《中國茶業統計資料·2010》編制的。
2009年8省出口實力比較表:(萬噸、萬美元)
|
產量 |
精茶產量 |
出口貨原 |
綠茶出口量 |
綠茶出口金額 |
福建
云南
浙江
四川
湖北
湖南
安徽
廣東 |
26.57
18.29
16.74
15.50
14.42
9.90
8.20
5.14 |
7.88
5.10
35.42
6.88
8.98
17.49
11.97
0.77 |
1.80
0.01
18.42
0.25
0.25
2.53
2.57
0.71 |
0.1492
0.1462
17.0293
0.1572
1.6380
2.2018
|
832
237
37330
28
606
3267
5127
801 |
從表中的數據可以看出:① 浙江是中國茶葉出口強省,其次是湖南、安徽、福建。②從產量、精茶產量、出口貨源數值看,毛茶、精茶、出口(茶)貨源,已“貨通華夏”。有序流動,有利于增值。 ③浙、湘、皖、閩茶產業的優勢尤存,其它茶區要想后來追上,需要時日。
崔:說到現在您還沒有涉及國內名優茶市場,這應該是“亮點” 中最“美麗的閃光” 。
詹:《中國茶業統計資料·2010》沒有名優茶統計資料,這可能是還沒有一個“名優茶”的界定,概念模糊,難以操作。下面就說說我的模糊之見吧。
崔:好!那您就先說說岳西翠蘭茶吧。
詹:岳西縣提供的統計資料,2009年,茶葉產量2 810噸,茶葉產值26 100萬元,茶葉均價93元/公斤,其中翠蘭產量950噸,產值15 200萬元;均價160元/公斤。2009年中國出口茶均價15.73元/公斤(按2009年
|